2013-12-18

Aujourd'hui n'existe pas - Ancco / 今日不存在 - 崔鏡珍

作者:Ancco (Choi Kyung-jin 崔鏡珍)
出版社:Cornélius(法國)
頁數:169平版膠裝
ISBN:9782915492835









“今日不存在”是韓國作者崔鏡珍的法文版作品,收錄了9個短篇,其中7篇為個人回憶紀實作品。

The Life由一位年輕愛滋患者的內心自語文字與他獨自穿過都市畫面組成。




圖像部份的表現尤其突出,主角一臉蒼白的搭乘公車、買煙、穿過街頭、俯身綁鞋帶、看街上的人們、點煙、看狗、延著漫長的路爬上山頂、氣喘噓噓更加蒼白、從山頂看著城市、點上另一隻煙,結束。整個城市的細節和主角的表情都把“憂愁與迷失”表現的深刻而細緻。

文字部份青澀稚嫩,但與主角年輕、剛獲知患病卻也相符。但我認為把文字換成別種憂愁也一樣配得上圖,也許沒有文字反而能讓本篇有更大的想像空間,而主角面貌換成全本出現的作者本人更能與全書一氣呵成。

第二篇Chien是一篇不論畫風或主題都有點格格不入的作品,但和狗有關的另一篇卻實為佳作!稍後介紹。

七篇紀實中三篇與家人有關的“媽媽”“外婆”“野薔薇”;回憶年輕時的混沌時光“你認識Jin-sil嗎?““十九歲“和較私密的”巨文島"和“狗兒與我“。

"媽媽"和"你認識Jin-Sil嗎?"將作者個人的內在衝突表現的相當直接,前者是叛逆少女對母親的愛與恨,後者是藉由一位不在現場的人物表現與同儕飲酒作樂的表面下
,內心無法壓抑的不苟同。這二篇可惜的是同樣略為陳腔濫掉式並帶有虛構性的結尾。

酒醉後回家的Ancco和慎怒的母親 
鏡珍:妳有什麼資格說我?妳是個榜樣嗎?

與朋友一起去新年的同歡會,台上的人拿Jin-sil說笑,鏡軫對此感到疏離與不舒服
故事的最後Ancco在路上碰到了可能是Jin-sil的那個人對她說"可以給我一枝煙嗎?"Ancco微微感到反感回說"我不抽煙。"最後卻在接手機時掉出了口袋裡的煙。


關於外婆的二篇作品是感情豐富且細膩的佳作。充份表現了作者和外婆親密的關係和深厚的愛。然而這份愛卻稀釋不了外婆孤獨的事實。

"外婆"
"外婆"
"野薔薇"關於外婆
"野薔薇"關於外婆


 十九歲的中文版收錄在香港三聯出版的”韓國新漫畫“中,是一篇充滿爆發力的作品。年輕的叛逆不羈與瘋狂行境看似無懼,最後卻以對自己的性格和未來總算萌芽的擔憂收場。



“巨文島“和“狗兒與我“是相對有成熟感的作品,作者一個人的行動,與自我的對話。夢寐以求的巨文島之旅充斥著失落和不安感;寒夜裡去工地餵狗像是人生最大的快樂。二篇都幾乎沒有文字,說得少反而說得多,成熟而高明,紀實也可以是這樣的。

"巨文島"一整天都狼狽不堪的旅程
終於實踐想了許久巨文島的旅程,Ancco卻想著正在工作的伙伴們,內心感到罪惡,也許是孤獨?


寒夜裡溜到工地餵熟悉的野狗們



本書其中三篇是純黑白,其餘為黑白加上些許淡淡的水彩灰階,大片的黑形成簡潔有力的對比,細細的線又表達了青春的憂愁和瑣碎,如作者一般瘦小但充滿韌性。

Ancco的力量在於對黑暗面的直視,煙酒、孤獨、茫然、虛偽和冷漠,並非一種在黑暗中的沉淪而是一種坦然而無所畏懼的勇氣。

在朋友家中看到一本ancco韓文版的作品(非同一部),使用了亮面的紙張,黑色的部份相當油亮,整體對比相當搶眼加分。據看過ancco原稿的友人表示,韓國版的印刷與原畫更為接近。
韓文版書介紹

ps.此外不得不批評一下法文版的封面和封底做的真是難看死了。。。


2013-08-20

漫畫.巴萊 (霧社事件) - 邱若龍


    作者 邱若龍
    出版社 遠流
    副標題 台灣第一部霧社事件歷史漫畫
    出版年: 2011-2-1
    頁數: 302
    ISBN: 9789573267515

    圖像版權為遠流出版社和邱若龍所有







2011年與電影一起重新出版的漫畫賽德克.巴萊原名霧社事件(1998時報) ,是台灣漫畫家邱若龍歷時多年田野調查,又歷時五六年所繪製的歷史紀漫畫。紀錄了賽德克族因反抗日本而出草所形成的霧社事件。

邱若龍以寫實的畫風刻畫出優美的山水,極其考究的建築和服飾,和極富節奏及速度感的動作場景。在250頁的漫畫中交代了事情發生的點滴因由,賽德克人的情緒轉換,及雙方戰略細節等等。這樣格局的漫畫在台灣是極其罕見的,其付出的時間與熱情,大概不只是為了畫一個故事,更是想對其他人轉述他在這個故事裡所感受到的震動。

邱若龍因偶然的機緣踏入霧社,認識了一位事件的當事人和一位當地的文史工作者,憑著想要搞清楚不解之事的傻勁,他開始長時間待在部落,與族人成了真正的朋友,才漸漸聽到更個人立場的言論。

這個部份是在做報導和歷史性紀實漫畫非常重要的一個工作,若非對象是和作者夠親密的人,否則單憑一次性的“採訪”是很難得到有深度的內容、個人性的立場、情感及情緒的捕捉,這其中含有信任的問題,許多人面對媒體或者有所保留,或者有所放大。


這本漫畫做為一個歷史故事而言,是清晰而流暢的,看完可以瞭解事件完整的前因後果和經過,這也符合作者當初想要弄清楚事件的這個初衷。但由於故事結構和畫面構圖都是順“事件”的發展進行,而非強調“個人”,所以內在的和精神上的東西很容易在閱讀時被乎略。



作者在受訪時提到賽德克族對待傷痛的方式,以及讓他們重述往事的困難,又或者祖訓的重要性,真正的人意謂著什麼和賽德克看待敵人的特殊方式…等等。在經歷和族人如此親密的關係,擁有如此深刻的瞭解後,僅僅是把事件呈現出來是非常可惜的。上述這些如果在畫面中被“強調”出來,這部作品會更加深刻,更具影響力,也更能被世界各地的人所理解。


*據知邱若龍98拍的 "Gaya─1930年的賽德克族與霧社事件” 16mm 紀錄片版本對Gaya,出草這些都有比較深刻的描述


作者以類似歷史叢書的細膩插畫風格完成本書,對服飾用具造型相當考究,山水房舍充滿繁複的效果線條,但如此龐大的工作最終卻是有缺乏個性和個人風格的問題。

書末所附作者所畫的電影版造型設計彩圖很吸引我,既寫實又有其個人畫風,再者賽德克族的服飾以紅白為主,日本軍人以綠為主,壁壘分明,這本漫畫若能以其彩圖的風格呈現也許會更精彩,人物形象也會更鮮明。(當然漫畫是比電影早了好幾年的,但未來若有機會像阿基拉一樣出彩色收藏版也很好哇! )


另外要提一下新版的封面訴求相當的不清楚,除了能清楚看見“賽德克巴”五個字以外,設計的既不像漫畫也不像歷史叢書。所用的圖又被大片的橘色隱去了,封面文字又有直有橫,一團混亂。一個有效益的封面決定了讀者是否會翻開這本書,在電影大紅的情況下身邊竟然沒什麼人看過這本書,實在可惜了這個重新出版,和作者如此辛苦的成果。





雖然我以思考紀實創作的角度指出了一些其它可能的處理方式,但這本書不論做為教材、學習、暸解台灣或者看一個故事都是非常值得推薦的。
法文版書封,是不是有比較想買?

最後恭禧本漫畫將在20139月出版法文版,並獻給大家台灣樂團閃靈拍的比賽德克巴萊電影還好的mv“皇軍(這是個人觀點但我是真心覺得它拍的相當簡潔有力,音樂氣魄的不得了,閃靈做了一整張關於賽德克的專輯"高砂軍"),雖然電影我不太喜歡但還是要謝謝魏導讓我看見這本漫畫。



2013-08-11

MAN ON THE WIRE - Philippe Petit

Initial release: January, 2008
DirectorJames Marsh
Awards: Academy Award for Documentary Feature
Characters: Philippe Petit, Jean-François, Alan, The Admirer, Annie
Running time: 94 minutes
Country: UK
Language: English & French









197487日法國雜技名人Philippe Petit完成了他從十幾歲起的夢想:在紐約雙子星兩棟高樓間走鋼索。這不是一個秀,而是一場違法的藝術犯罪,除了團隊以外,沒有人知道那天有人將冒著生命的危險進入世貿大樓、爬上頂樓、穿越天際。



紀錄片從世貿雙子星開始,這天的發展一直是整部片的主線,但敘述時空不斷的跳躍,時而敘述 Philippe Petit的青年時期或者過去曾做過的鋼索穿越(如巴黎聖母院);時而敘述雙子星所做的訓練和計劃過程;時而描述這項計劃伙伴們之間的微妙關係。

這些內容以1.Philippe 和同伴所拍攝的紀錄素材、2.所有相關人的訪談和3.演員重新模擬世貿部份的演出片段穿插,結構嚴謹,並且十分流暢,你不會覺得一下跳到這裡一下跳到那裡,而像是順著河往下游漂。一路上你慢慢瞭解Philippe 的個性、走鋼索對他而言不只是一個表演、他對這兩棟樓有多痴迷、他如何總是輕巧的法律邊緣遊走、他如何在空中“享受”、他是如何實際的將夢想實踐成真,你也會暸解他最忠實的伙伴Jean-Louis Annie


而在此同時,我們又時而回到走雙子星的前一天,有如英式警匪片或偵探片一般的緊湊敘事風格不時混著一點黑色幽默,描述著成員如何以假證件和身份進入、怎麼躲警衛和他們的身心狀態。由於過去部份的穿插,每次回到現場都像和成員一同經歷了漫長的等待一般。


本片的素材豐富,導演和剪輯十分另人激賞,另拍的片段難得的不造作,Phillippe帶著各種情緒的激動描述也加了許多分。影片的最後你會看到他終於成功的走在雙子星之間,來來回回,走了八趟45分鐘,你會被那個純粹的美而深深的感動,但故事還沒有完,這部優秀的紀錄片在高潮結束後還有東西要給你,在這裡我就賣個關子,留個大家觀賞的樂趣。

已經著迷於走鋼索的 Philippe 某一天在牙醫的等候室內翻看著雜誌,突然看見美國正在建造兩棟世界最高的大樓,Philippe 無法抑制內心產生的激烈響往,撕下畫著完成模擬圖的這頁雜誌變往外跑,回到家中他在兩棟樓的頂端畫上了一條細線,從此,那裡就是他的夢了。

Philippe 潛入雙子星多次,觀察人們的進出、警衛的習慣、頂樓的結構,回家製作了頂樓的模型,在練習場劃下相同的距離,模擬相同的阻力和風力,找了不同國藉的伙伴,這一切經過了七年的時間。

911之後這部片關於雙子星部份的偷拍畫面成為了珍貴的素材,也可想而知,以今日的保全系統,要再做這樣駭客行為是難了。

Philippe 的團隊長年都有拍照和錄像的習慣,我們能真實的看見那些在大草地上的練習和嬉戲是如此的純真和歡樂,也能看見他們如何為了計劃而經歷爭執和腦方激蕩。

片中乎略沒有提的是經費,多趟的機票、人員、那條長長的鋼索和替他拍照的直升機都價值不菲,計劃的經費從哪來、Philippe 如何維生這些都沒有提到,片子還是希望集中在比較“不世俗”的部份。

Philippe 從鋼索下來被抓以後,面對世人幾千個“WhyWhy?“,這不是一件想做就能做到的事,需要冒巨大的危險,背後也需要不少錢,人們都想知道Why? 人們都認為有個理由,Philippe 說 “There is no why”夢想哪裡需要理由,雙子星就是為他而生。




2013-06-30

Kindle Paperwhite experiance

我是一個對電子書超反感的死硬派,但去年獲贈一件kindle paperwhite,我只能說它真的做的很好,可以取代部份的紙本書沒有問題。
paperwhite主打的就是它的“紙質和墨質“這一點真的做到和真紙真墨相當接近,我打開包裝時,一直試著把機器上面那張紙弄掉(上面有個坐在樹下看書的人,寫著幾個字),和送我的人一起弄了半天才發現那不是一張紙是螢幕上顯示了一張圖。

其實做到這個程度以後,我就基本上接受它了,因為我既不戀物也不收藏而且喜歡家裡東西少,沒有實體的書就如沒有CD盒的音樂一樣的美妙。這台機器是黑白的,所以有圖的書圖會是黑白的,總而言之也是可以看,但這完全不是用來看圖片書的工具,看文字真的完美,不管在不特別亮的房裡或者超大陽光下都只需把光調到最低就可以看得很清楚,沒有反光(真的就是像紙),重點是一手可拿可翻,什麼姿勢都可以看,可以畫重點做筆記,不用再拿紙和筆,適合喜歡在床上和海邊看書的人。


很有趣的一點是它讓閱讀回歸到純粹的文字,你看不見封面、排版、紙張等這些外在的因素。以前都覺得電子書是一個把書“科技化”“去人性化”的行為,但我驚訝的發現,其實在paperwhite裡我百分之九十九看的是文字是內容,簡直比書還純粹。


當然還是存在著無法取代紙書的問題,對我來說最麻煩的就是不容易快翻:我喜歡用快翻的方式找某一段落,在paperwhite上只能一頁一頁的翻或者直接跳到指定頁數,所以技術類的書我一定會買紙本的。


paperwhite介面長得很簡潔純樸,大部份的工能是用按的不是用“滑”的,一點都不會讓你感到在用平板電腦。它除了能看書看文件看網頁文章(你可以在電腦瀏覽器裝一個plugin,把需要“閱讀”的html網頁傳到kindle上,也可以接線放入html,pdf,txt檔)以外,真的也就不能幹其它的事了,但我個人覺得這樣再好不過,就是目的夠純粹所以才有辦法把質感做到這麼好,而且由於只用來看書,而且光度相當相當低,所以非常不耗電,充一次電可以用超久。當然也是有些可以挑的缺點,不過我覺得那些都不怎麼礙事。



身為一個在出版業,而且還手工印書的人如此大力稱讚電子書似乎有點矛盾,其實一點也不。如果能把圖畫、顏色都做到現在paperwhite中的文字如此細膩逼真又省電的地步,那我就出電子版的有何不好。再者也是因為電子書已發展到如此,所以我覺得做圖像的東西還有它的意義,而為了賦與物體更難被電子取代的價值我用墨層厚而鮮豔的絹印。

如果時代改變了,科技改變了,我們不一定要跟隨,卻一定要改變自己。


順便說一下,“分享”變得容易對人類智慧真正的進步是正面而積極的,任何行業和政府都不應該打壓,支持分享支持open source ;) 

2013-05-15

慢工出版人訪談(二)-印刷


關於絹印的製作過程,在慢工出版社的網站上有詳細的介紹,這裡我們要請出版人談談關於絹印的其它種種。



首先,為何選擇做絹印?

黃:大部份做絹印的人是做少量的印刷,但我其實要印的量也不少;還有大部份的絹印是以圖像為主的東西,但其實漫畫的字有時也是不少,所以這個選擇確實有一點瘋狂。

最重要的原因是可以自己控制品質、顏色和印量(我有一點控制狂);第二是質感和手感,我很喜歡絹印的墨層感和顏色飽合感,還有手工印不可能像機器膠印那樣完美和規律,自然會產生手感。


如何接觸絹印?

黃:在馬賽藝術學院的時候學校有工作室,但後來接觸到 le dernier cri 這個在馬賽的實驗印刷出版工作室才是關鍵。他們從巴黎起家,用絹印做插畫和漫畫書已經有快二十年了,很有知名度,現在有電動絹印機,還有很多實習生(好羡慕),但工作室也不大。用機器印只有取代印刷中印下去的那一個步驟,但其他都還是手工的。他們的書主要的銷售是透過網路哦,而日本竟然是大買家之一,是不是很妙?這是在出版界的大例外,但也證明了事在人為,everything is possible.


那麼介紹一下你的絹印工作室。

黃:除了晒版燈以外,一切都是手工操作的,停電時也可以靠太陽工作喔詳情請見網站。

我想特別介紹一下累死我的環保水性油墨,這個油墨大概比普通的油墨貴了二至三倍,書價自然也會有點抬高,為了請大家原諒我必需在此解釋一下,第一我要對工作室附近的環境負責;第二我要對看書的人負責,其實我們的皮膚每天都在接觸有毒物質,當然在我身為一個讀者的時候根本沒有在care這件b.事,但當我變成一個製造者的時候,就覺得既然知道了不能裝傻(在此推薦關心地球土地和子孫的人,尤其是製造或設計業者看cradle to cradle這本好書)。其實我要講的重點是環保油墨真的超級難控制,我試了非常久,它一下太稀,一下很難洗,一下晒了很久還是粘住,但我會堅持與之糾纏下去。


除此之外印刷過程中還有什麼困難呢?

黃:要很小心,漫畫經常有白邊,你不小心滴一滴墨下去或者手髒了去拿紙,這張就廢了,一張當然不是只有一頁,而是十六頁!

還有印一百張下來手真的是痠死了,而且動作要快不然會堵版。印完接下來還要洗版更累,不過勞動有益身心健康,我喜歡印刷勝與寫email和排版。

最難的還是套色嘍,要對的非常精準,對版的時間有時比印的時間還長。

把紙移開的那一刻最容易弄髒紙

是不是所有的書都會用絹印呢?

黃:初版應該都會用絹印,但再版就不一定,還是要看作品適合的印刷方式和銷量的發展,如果要印得比較多的話還是會考慮其它方式。現在有考慮用risographe速印,這個有點接近絹印,但是是機器,而且它也是用環保油墨唷。我對木刻水印和其它版畫形式也很有興趣,不過沒有這麼多時間,如果有適合的作品再看能不能找到專業的人合作。

另外一個是價格的考量,因為絹印的成本並不低,有作者提醒過我既然想要往各地賣,就要考慮到較貧窮地區的消費能力,所以我也在考慮以劫富濟貧的方式依讀者地區定不同價格,或者以絹印收藏版獲得足夠利潤後再推平價版等等方式運作。

其實電子書也在考慮的範圍,會不會推出電子書還不確定,但我是願意把內容以電子形式做為推廣的,有能力支持和想收藏的人自然會買書,不買的給他看看也好,做書不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看嘛,不過真正貧苦的人哪有什麼電腦!書還是有它以紙為型式存在的必要。

左為黑白膠印, 右為黑色絹印

絹印在表現圖像上有什麼特色呢?

黃:平面色塊的表現會很亮眼,疊色也是其特色。當你只是做一張版畫的時候可以做很多色,也可以玩同一版多色印刷,但以漫畫來說,我通常是要求作者去玩怎樣可以只用兩個顏色就做出層次來。

慢工的第一張版畫, 三色疊成的四色 

這時候你必需把紙的顏色也當做一個顏色,並且用線條去做出層次。假如底色是白的,主線條是黑色的,另外還有一個綠色,那麼,你可以有純白色色塊,純黑色色塊,純綠色色塊,黑色色塊上加白色線條,綠色色塊上加白色線條,黑色色塊上加綠色線條,綠色色塊上加黑色線條,白色色塊上加綠色線條,白色色塊上加黑色線條,這麼多種不同的運用方式,此外也可以用點而不是線,還可以做黑色塊上加綠色塊的疊色!

用很簡單的元素去做出層次和深度是很美的事。

Olivier的發展草圖, 嘗試以黑和綠兩色在白底上做出風景的層次
另外印刷現場的判斷也是很重要的,電腦上的顏色和油墨的顏色不會相同,在印的時候調整濃度、速度、力度都可以造成細微的不同。

說了這麼多希望大家買回去要好好保存,傳承後代子孫,不喜歡要拿去二手書店不要拿去回收,那麼我的心願就了了!!





2013-04-27

慢工出版人訪談(一)- 理念


由於慢工時不時的收到讀者的各式疑問,以及想更了解慢工的意願,在此僅以出版人自問自答訪談集做為對大家的回覆。


成立出版社是什麼緣由呢?

黃:緣由當然是說來話長,但想做孤僻一點的工作可以說是一個重點。


出版社也不是很孤僻吧?

黃:其實我是住在鄉下釀啤酒,但內心畢竟還是想回去做文化方面的東西,所以就打起了做書的主意,因為這個不太需要拋頭露面,而且我會做美編又會印刷也會做網站,所以可以繼續待在鄉下。



釀啤酒這想法是哪來的啊?

黃:在做啤酒之前是在做劇場和影像等等,不過我相當厭惡寫企劃要補助,也不太喜歡團隊工作,所以就決定找個能賺錢的又能自己做的事,賺了錢再養文化。



釀啤酒不是很一般的想法....

黃:有天有人和我介紹比利時的Trappist修道院啤酒,當年有些修道士不願依賴政府,而且他們閉門修行也不願由信徒供奉,所以就決定自給自足做一些產品供修道院生存,並且立下一些規定,像是產品必需由修士在院內自行生產,多餘的收入必需投入社會,工作不得妨礙修行禱告等宗教活動。我覺得這些人實在太棒了,所以決定效仿,由自己的勞動生產來養文化事業,並且以不妨礙我的自由生活為原則。



對你來說獨立出版的定義是什麼呢?

黃:從字面上來說就是能夠獨自站立,沒有什麼東西撐你也可以站的穩穩的。自立更生,自給自足...不依賴補助,不追求市場需求,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做書賣書的策略和方式。

這只是我對慢工的定位,不是用來判斷別人的定義,是不是用這個稱乎也不是很重要,能維持以上原則又能生存下去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賺不了錢兩下就倒下去立不住那就不能叫獨立了。


紀實漫畫這個想法是哪來的呢?

黃:先談“紀實”的部份,我從大學時代就對紀錄片非常有興趣,也看了一些紀實文學,加上喜歡去不同的國家居住或工作以了解不同的文化,所以紀實其實就是幫助和加快我對世界的探索。

說一個真的故事和一個虛構的故事在技術和技巧上其實是一模一樣的事,但“真實性”本身還是有一股很強的張力。

真正憾動到我的紀實作品是德國導演荷索的紀錄片和村上春樹的地下鐵和約束的場所兩本書。這裡就不詳談這些作品,但是是這些作品讓我相信紀實可以走得很遠,也許遠過真實。

“漫畫”的部份我要聲明其實我不算是漫畫迷,雖然小時候也挺愛看漫畫,甚至還曾經跑去學畫漫畫,但這一切都和我今天所做的事沒什麼太大的關係。漫畫對我而言是成千上百的表達方式中的一種,當我在法國看到有人用這種方式去做自傳、他傳、口述歷史紀錄這些東西的時候,我一來覺得新鮮,二來覺得是個好主意,於是這個好主意我就放在心上了。第一部看到的紀實漫畫是我在伊朗長大,這可以說是相當成功的一個例子,當時我的法文還不是很好,但透過漫畫的方式我也能相當投入其中,所以這個以傳達媒介來說是很親民的。

離開法國以後我嘗試拍一些紀錄片,對我而言最大的困難大概是在拿著攝影機對著少數民族或者中下階層的人,對他們和我而言都相當地不自在(當然有些人這方面很厲害可以讓對方忘了攝影機,但我就是不太行)。而且需要團隊和長時間在外都是很大的麻煩。我開始想到如果是紀實漫畫不但不需要拿著攝影機對著人,還能把人們述說的過去用很經濟的方式畫下來,不是很好。

還有一個重點是傳播方式,紀錄片要四處參展,跑宣傳,即使成功參展,你上不了院線,能看到作品的人還是相當有限,就算人家都把DVD買回家了,想要看的時候還得要拿機器把它放出來,家裡螢幕不夠大的話,效果還不好。書在這方面就呈現了它的簡單和單純,你想辦法把它賣出去以後,如果是本好書,它自然就在各人家中流芳百世了,想重看想介紹給朋友拿出來翻一翻,買的人不喜歡還可以把它賣去二手書店,只要我印得出各種語言,拿去再落後的地方都能被傳閱,停電也沒在怕的。可能是搬到鄉下的關係,我越來越傾向使用簡單的媒介。

因為以上種種的理性思考加上我突然很想做的衝動,於是就做了。


那麼哪來的衝動呢?

黃:大概是這幾年走遍了很多地方,做了自己沒想到會做的事,認識了各種行業和階層的人,我的世界觀每天都在變,自己覺得這樣很好玩,也覺得這個世界驚奇不斷看都看不完,而許多人卻只是從歷史故事、傳說、電影、被操控的新聞或觀光的角度來看這個世界,世界的多元性每天都在不斷地消失,這真是太可惜了,所以就很衝動地想做起一個系列的亞洲紀實漫畫,讓大家換個角度看一些不一樣的東西。


為什麼是亞洲呢?

黃:一來是我比較熟悉,二來是出版社比較小專精一點比較容易成功,三來是亞洲有許多國家是被這個世界忽略的,除了比較主流的東西以外,都很少互相去看對方的文化。譬如說中國境內吧,東南西北的文化天差地遠,那當我們在談“中國文化”的時候到底在講什麼,有沒有去想過呢?我在雲南住了四年,跑來跑去的,都還搞不清楚雲南各地的文化,所以說做亞洲範圍也算大了,但再縮至一個國家,我也覺得沒意思,因為目的也就是希望能讓讀者擴展視野到不同的國家。


現在慢工是否由亞洲各地的人所組成呢?

黃:因為才剛開始做,所以由於地緣的關係,台灣人比較多。但我的目標確實是彙集亞洲各地的作者,尤其是寮國、越南、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菲律賓這些地方,其實我對香港日本韓國當然也是非常地有興趣,但這些國家畢竟各方面都比較發達,你要去探索他們的文化都不難,不論是漫畫、紀錄片、書都很多了,甚至以外文所寫所譯的也都很多。

寮國街頭
越南街頭
我覺得要做就先做比較少人做的地方吧,不過要找到這些地方的好作者也不是容易的事,我在努力,找到會畫的人,對紀實也有興趣,然後解釋紀實漫畫是怎麼回事,確定對方的敘事能力可以,從大網、腳本、分鏡到完稿一路盯下來,給意見。


你都是如何找到這些作者的呢?

黃:有我認識的,有在網路上看到以後厚著臉皮寫信找來的,也有透過朋友介紹的。


其中有許多的新人。

黃:我想不能稱他們為新人,而是非職業漫畫家,也就是他們不以漫畫為職業,但這無礙他們作品的專業性。其實職業漫畫家有時候太過於沉浸在這個環境中,或者因為不斷地趕稿而會落入一些行內的程式或者找不到新意,所以我蠻喜歡非職業漫畫家的。有些人也許就只會畫這麼一本了,因為他們有畫的能力,而他們有一個想說的故事,我幫他們完成了,他們又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其實應該說這些人從來都沒有走出過他們的生活,他們在正職之餘的時間一點一點的慢慢畫,有足夠的空間和時間去退一步看自己的作品。對某位作者來說,這甚至是他工作之餘抒壓的方式。我認為他們放進漫畫裡的熱情和力度是不同於職業作者的。


和沒有出版過漫畫的人合作編輯需要注意些什麼?

黃:他們都很會畫,我從不擔心完稿,只要大綱是我有興趣的東西就可以開始進行,但我通常一定會直到通過分鏡才簽約,因為分鏡對我而言是漫畫的靈魂,分鏡不行畫得再好也是枉然。能夠做出有個性的分鏡當然是最好,但要能把故事說得通順是最重要的,再來就是畫面的平衡感和整體的節奏,這些東西沒有經驗的人確實會忽略,但我挑的作者都是一點就通的人,我只需要說哪裡有問題,他們自然會找出解決的辦法。

Jimmy的分鏡

怎樣能夠培養好的分鏡能力?

黃:多看好的、不同國家不同類型的漫畫,還有電影。少看好萊塢和電視,那會把你的視覺語言完全程式化。如果沒有錢就去借或看盜版的也沒有關係。遇到好的作品要看好幾次,看的時候要用腦分析。
要記得沒有所謂的程式,也就沒有所謂的反程式,只有所謂恰當,找出恰當的圖像,恰當的語言,恰當的節奏就是作者的工作。
  鈺琦的分鏡

回到紀實來,什麼樣的主題可以算是紀實呢?

黃:任何真的發生過的事都可以,如果有人想要畫他做的夢我應該也可以接受喔。


是不是想做一些關注社會的東西呢?

黃:不一定,紀實的東西難免會和社會有所牽連,但我們並非記者也不是在寫新聞,那些事留給該做的人做就可以了,我認為一個作者應該走得更遠。一個事件是當下的,但它的背後有著更深遠的東西,要把那個挖出來。我對人性、個體性或者某個群體文化這樣的東西更有興趣。以個人的、詩意的或情感性的眼光去描述也是很重要的,這和報導完全是兩回事。


慢工鎖定的讀者是?

黃:我很貪心,我要接觸世界各地的人,所以打算印刷多種語言版本。絕對不會僅鎖定既有的漫畫讀者,而是所有對紀實有興趣的人。另外依據每本書的內容會開拓不同的族群,譬如茶坊的一天一定會有許多愛茶的人會有興趣,工廠可以觸動勞工階層,這才是做出版的樂趣。

茶坊的一天草圖

談談“慢工”。

黃:一開始只是因為我用手工印很花時間,但希望做出細膩又有手感的書。後來發現我的作者也是超級慢工,大家都畫得好細,真的是花上大把時間在琢磨。簡單說叫做慢工,就是希望大家直接想到作品會是細活,不過英文裡就只是慢而已....哈哈。此外也是想和速食型的漫畫做一個區別,我們不做簡單易嚼的東西,希望大家慢慢欣賞,細細品味,用30秒看一頁完全是對作品的不敬哦。


談談你的blog

黃:我其實是很討厭寫blog的,畢竟文筆沒有很好,也不是什麼專家,但是既然要做紀實漫畫,書又出得那麼慢,總得要貢獻和培養讀者,所以就花時間介紹既有的好作品,讓大家先認識我所謂的紀實漫畫。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培養一些未來的紀實作者,所以除了紀實漫畫,我也介紹一些很好的紀錄片和報導文學,因為創作的根本性是相同的,多了解一些好作品才能創作出好作品吶。


說到這個,既然書都還沒出,為什麼一直發慢工快報和作者、作品的介紹呢?這樣不是要讓大家等很久,而且出書的時候不是都沒梗了?

黃:哈哈,如果書就是要做這麼久,就讓大家一起體會有什麼關係。我認為你看著廚師煮菜過程再吃下去的菜和人家直接送上成品的菜味道是不同的。我對所有東西的製造過程都很有興趣,我覺得這個世界被工業化以後,我們手上用的眼前見的離它們原始的樣子實在太遠了,東西是如何轉變而成你手中的樣子,我們一點概念也沒有,這實在太沒有人性和真實性了,所以我想稍微扭轉只推銷成品和把成品送到你手中的方式,讓讀者認識這些未來要駐進家裡的書是怎麼生出來的,大家才會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的愛它們。


大家都很心急的想知道什麼時候及哪裡能買到慢工的書呢?

黃:我說你們真的不要心急,你們一急我就急,一急就不出細活了是不是?而且大家都要顧事業顧生活顧家庭嘛,Jimmy都快要抱著嬰兒畫畫了!目前為止鈺琦的故事比較短,所以明年春天應該可以出,其它的可能要明年底或後年初吧。至於在哪裡買,慢工的網站可以直售各國,直售的部份作者會有兩倍的版稅,書店部份等書出了才會有著落,請大家耐心follow.


那麼接下來我們要談談印刷的事了,由於訪談落落長,出版人又要去遊走山林,我們下回再見!

想認識慢工出版社請見:www.sloworkpublish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