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12

不只是「致敬」- 工傷協會評【工廠】

工廠】以緩慢而令人驚奇的實驗,對於當代台灣提出兩個命題:


上一代製造業的勞動者,如何以「經濟奇蹟」以外的文化形式記錄詮釋?此代台灣的年輕勞動者,在高科技、藝文、傳播等風頭正健的行業中,正在遭逢怎樣重複的壓迫情境?

鈺琦以【工廠】向母親與她那一代勞工致敬,也在畫中留下了細節,讓工人能指認關聯:工傷協會的資深工作者,也是工殤亡者家屬梅菊說:「看到瑕疵品會想到以前自己做代工的時候,會留下一些布幫自己的小孩做衣服」、「為什麼是畫成企鵝呢?可能是因為企鵝常年要住在南極,不能到處移動,就算工廠跑了也不能移動到別的地方去吧!」。像一把鑰匙,【工廠】中娃娃工廠關廠工人的故事畫面,有機會開通不同勞動者之間的通道。若非如此,在生產流程與大量生產的商品中,是看不見工人的思想與情感的。

慢工出版社與鈺琦在【工廠】 一書展現了手工業的力道,在絹版上色落紙、將紙張穿針引線成冊,在書中不只呈現娃娃工廠的故事,也將自己創作的勞動肌理呈現在讀者面前,而不被當今的印刷出版生產方式所淹沒。一如工殤者們在社會運動中,字句透心,交換著受壓迫的經驗,開通人們共同的情感與記憶,而能為社會逐漸辨識。

期待慢工的勞動價值,能如此細膩而有力地延續,直到不容忽視。
文  工傷協會,劉念雲



【工廠】一書出版後透過不同的管道讓一些社會工作者看到本書,透過這些人再讓本書被一些故事中所描述的階層看見。他們給予我們的回應都相當珍貴,很榮幸收到工傷協會的推薦,也感謝藉由 【工廠】醞釀出鈺琦繼績畫【RCA】的契機。

慢工出版

連結:
在台北國際書展找【工廠】作者楊鈺琦簽書
更多關於本書訊息和購買本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